新闻中心

“混血”缝纫机,踏过缝缝补补的岁月

Author:admin  Posted:2016-06-22 Clicks: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曾几何时,这样的穿衣理念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曾伴随人们生活多年的缝纫机,成了废品车上的常见物件儿。而市民杨大爷家,仍保留着半个多世纪前购置的脚踏缝纫机。这台老式脚踏缝纫机看起来有九成新。为了展示,杨大爷的女儿动作娴熟地掀开光滑的木质板面,从缝纫机“肚子”里掏出机头,上缝纫机油,在机头针孔一端穿好线后,脚踩踏板,缝纫机便响起“哒哒哒”的转动声,清晰悦耳。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买米买面全得凭票购置,购买收音机、缝纫机等大物件更是如此。杨大爷和老伴育有两个女儿,上面又有老人需要照顾,生活压力比较大,勤俭持家的两人筹划着买一台缝纫机,在家缝缝补补一年能省下不少开销。

  1962年的一天,夫妻俩在太原街附近溜达,见秋林公司前围了好多人,一打听,店员说正在售卖缝纫机,且不需要凭票购买。杨大爷一边安排老伴回家取钱,一边加入了排队的队伍。当晚,夫妻俩就把缝纫机抬回了家。

  “这是一台大连缝纫机厂生产的跃进牌脚踏缝纫机,买回来时只有机头和铁架。回到家,我们又找来木头板子,搭在铁架上,缝纫机才能使用。”杨大爷和老伴两人工资加一块儿是100元出头,而这台半成品的缝纫机花费了足足110元。杨家邻居中有做台板生意的,而且正好给沈阳钻石缝纫机厂供货。杨大爷在厂家淘汰下来的次品中选了一个品相较好的作为箱套,才把缝纫机配齐。“我家缝纫机机头和铁架是大连产的,箱套是沈阳生产,是个混血呢。”杨大爷开玩笑说。

  有了缝纫机,杨大爷和老伴买了布料就找人裁好,拿回家自己做,这样做一套衣服能省下好几块钱。因当时布票紧张,大人衣服穿旧了就裁裁剪剪改成孩子的,大孩子的再改成小孩子的。“当时都是棉布衣裤,不耐磨,加上棉布供应比较紧张,那是个缝缝补补的年代,缝纫机真是发挥了大作用。”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拥有缝纫机的家庭是凤毛麟角,大院里的妇女们常跑到他家借用缝纫机。谁家娶媳妇、生孩子,更是邻里邻居聚一块儿,大家一边唠家常、一边量衣裁剪,穿过经这台缝纫机制作衣服的新媳妇、新生儿不知有多少。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商场里的服装琳琅满目,我们手头也宽绰了,再也不用亲手缝制衣服了,缝纫机只用来扦扦裤脚、缝缝被罩。”但是杨大爷的大女儿继承了母亲的好手艺,直到现在家里床单、被罩、窗帘还都是大女儿亲手缝制的呢。

Pre:“缝纫机器人”已进入飞机制造领域
Next:缝纫机维修手艺人:回味的是情怀

Copyright © 1996-2016 深圳市星驰缝纫设备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15163号-1  Powered by:亚克金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