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老邮筒、铁熨斗、缝纫机:那些印度人的老物件

Author:admin  Posted:2016-07-05 Clicks:
印度经常有机会邂逅一些引人怀旧的老物件,有些场景令人一错愕间仿佛穿越回过去的时光。传统的印度人似乎从骨子里固守着一种怀旧的情愫。他们珍爱历史,喜欢老物件,特别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只要还能用的就绝不扔。

老邮筒、铁熨斗、缝纫机:那些印度人的老物件

老式邮筒仍伫立街头

不知何时,邮筒在中国的街头已经逐渐销声匿迹,新一代的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邮筒为何物了。但在印度的城市和乡村,依然不时能见到老式邮筒的红色身影。与中国邮筒的绿色“倩影”不同,印度邮筒多是红色,这是印度邮政的标准色。在一些印度城市的街道上,偶尔也能见到绿色的邮筒与红色邮筒并排而立。记者上前细细辨别才发现,红色的邮筒上一般标注“通用”或“外埠”,而绿色邮筒则专用于本埠通信。

写信依然是大部分印度人沟通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老式邮筒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也许有人认为邮筒的幸存与印度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印度的手机用户已超过10亿,位居世界第二,但在享受现代通讯方式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许多印度人并不喜欢使用短信、电子邮件等来进行沟通。他们认为对重要的事情要亲笔书写信件才显得郑重,对收信人也是一种尊重。

记者的一位印度朋友在大学教书,他的结婚请柬就是用邮寄的方式给亲朋好友送达的。“相比短信或电话邀请,收到手书的精美请柬会让亲友们更高兴”,这位朋友如是说。而且相较电子邮件、短信这些联络方式,在重要节日或关键时刻收到亲笔信件更让人觉得温暖,邮递员递来的信函仿佛也带着亲情或友情的温度。

印度有世界上最大的邮政网络,现有的邮筒约56万个,其中90%在农村地区。

老邮筒、铁熨斗、缝纫机:那些印度人的老物件

铁熨斗仍是平民最爱

那种沉重的、用炭加热的老式铁或铜熨斗在中国估计只能在民俗博物馆里找到了,但在印度这种老式熨斗仍是平民百姓的最爱,也是“托比”们赖以谋生的重要工具。托比是印度的一个亚种姓,意为“洗衣工”,这个种姓的人们世世代代以帮人洗衣服、熨衣服为生。他们一般聚居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收取人家需要洗的衣服和被单,洗好晾干熨平后再送回客户的家里。随着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为世人所熟知的孟买“千人洗衣场”就是当地托比们集中劳动和居住的地方,这地方的名称就叫做“托比加特”,意为“洗衣工的地盘”。

托比们熨衣服和被单的时候,都是用烧炭的铁熨斗。熨斗上面是一个木制手柄,上盖和底托都是铁制的,相连接的地方呈锯齿状,靠一个铁销子固定住,里面可以放烧红的炭。这种熨斗本身自重很大,所以熨烫的时候不需要额外施加压力,这样熨出来的衣物最为平整。印度农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大多数主妇们依然是这种老熨斗的拥趸。当然,家境稍微殷实些的人家都会乐于使用托比们的服务,毕竟也花不了多少钱。一件衬衣连洗加熨的价格在小城市也就7到10卢比,合人民币还不到1元钱。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有些有文化、脑子灵的托比把洗衣业务开到了网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预约进行洗衣服务。但即使通过网店收回来的衣物,也还是会用铁熨斗来熨的。与铁熨斗相比,铜熨斗更重也更美观,经过多年的使用摩擦更有一种温润的舒适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有些家庭的铜熨斗经过好几代人使用,已经变成了传家宝。

老邮筒、铁熨斗、缝纫机:那些印度人的老物件

脚踏缝纫机是街头一景

 

脚踏式家用缝纫机如今在中国也逐渐成了稀罕物,但在印度,这种老式缝纫机搭配上坐在缝纫机边的男裁缝绝对是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记者在印度住了四五年,走访了印度南北好多城市,但见到的都是男人坐在缝纫机旁边干活(如图)。这些在街头和市场摆摊的男裁缝一般靠着给人们加工服装为生,多数只加工印度传统服装比如纱丽、旁遮比等样式简单的活计。印度女性绝不会出来做这种抛头露面的工作。在印度人的传统认知里,女人还是要以家庭为中心的,会使用这种老式缝纫机也是家庭主妇的必修课。直到今天,许多农村或小城镇的人家有女儿出嫁的时候,一台缝纫机依然是很受婆家欢迎的嫁妆。

印度人稀罕老物件除了跟人们的经济水平有一定关系,但也有其他原因。曾经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在他的《印度三部曲》中这样描述“这就是印度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习俗必须保持,因为它是古老的东西,这就是薪火相传。古老的东西,无论它是一尊笈多王朝神像还是一张绳床,都必须被人使用,直到它残破腐朽,不堪使用为止。”

Pre:解析中国缝纫机市场销售特点
Next:绗缝的发展

Copyright © 1996-2016 深圳市星驰缝纫设备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15163号-1  Powered by:亚克金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