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那些关于老式缝纫机的故事

Author:admin  Posted:2016-07-29 Clicks: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式缝纫机缝制衣服的时代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现代人穿的衣服产自专业化制衣厂,虽时过境迁,但曾经逝去的记忆总会让人留恋回味,老式缝纫机曾经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今天我们就跟随记者一起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传统文化。

  “小铁狗,把路走,走一步,咬一口。”谜底是什么?

  缝纫机!熟悉它的人都能毫不迟疑地说出它的名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和手表、自行车被人们称为“三大件”。但如今,过去的“三大件”早已不再稀奇,会使用缝纫机缝制衣服的人越来越少,这个行当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便捷的工业缝纫机。

\

  追忆老式缝纫的传统技艺

  记者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解放前的武隆,多数人的服装都是自裁自缝,只有少数绅商是靠裁缝师傅手工缝制。民国30年后,长坝、巷口、江口、鸭江、平桥等场镇开设有少量机制缝纫店,承接来料加工。1949年12月,我县境内有缝纫机8台,从业人员10余人;手工缝纫74户,从业者110人。从此缝纫机这项当时的高端产品走进了武隆人民的身边。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武隆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那时县内个体缝纫户陆续组成集体性质的合作店组。直到1953年7月,长坝镇街上有6人率先成立缝纫组。次年8月后,巷口、江口、羊角、火炉、平桥、鸭江等镇相继成立缝纫组。到1956年,全县有8个缝纫组,由于人员增多,业务扩大,改名为缝纫社,有职工128人,产值达35.22万元。又随着白马、车盘等地陆续成立缝纫组,巷口镇于1979年将缝纫社更名为武隆县服装厂。截至1985年,全县从事服装缝纫业共有500多人。随着90年代全国各项产业的发展,缝纫这项事业也迎来了最红火的发展时间。

  可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的武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缝纫这项传统手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那些老式缝纫机慢慢被人们遗忘、丢弃。曾有一段时间,它被静置在一个与杂物为伴的角落里,但只要不经意间瞥上一眼,心里仍然会涌起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总能回想起以前那段艰苦而又温馨的时光。

\

  难忘的记忆重燃旧情怀

  “黑色的机头,镀铬的滚轮,铸铁的脚踏板,棕色的实木台面,这是我对我家那款老式凤凰牌缝纫机的回忆。像所有的旧事物一样,老式缝纫机散发着多年以前的味道,棉花、涤纶、机油……这些弥漫着一种安静而有怀旧的气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

  “在我2岁那年,母亲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台老式凤凰牌缝纫机,而这台机器从此也在我家的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使母亲缝纫的工作变得简单和快捷,改旧衣、做新衣、缝缝补补,这些过去要靠手工做的活儿都可以在缝纫机上完成了。”小吴说,小时候学校里开运动会、排练节目的时候往往要学生们穿白衬衣、蓝裤子,如果没有,母亲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来,从来没有误过事。

  “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心灵手巧,会持家过日子,靠着双手硬是撑起了一个家。”小吴说,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玩具,但总能从母亲的缝纫机里找到快乐,有沙包,有剪花,每年春节,还能穿上自己喜欢的新衣服。在小吴的印象中,小时候的衣服和爸爸的衬衣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而母亲的卧室里永远都有布头、粉笔、剪刀和尺子,这些都是母亲的宝贝。

  “母亲虽然放下缝纫机多年,但每当一看到角落里的老式缝纫机,总会想起当年在服装厂里缝纫机下忙碌的身影。那时起早贪黑缝缝补补的日子,总是那么难忘。”快满30岁的小吴怀念起小时候去服装厂找母亲的场景。

  “一套套衣服从缝纫机上产出来,我们长高了,缝纫机也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洁,而母亲也慢慢地老了。”小吴继续讲述着记忆中的缝纫机。

\

  回旋的哒哒声撩起童年往事

  如果说,30来岁的人对缝纫机的声音还有印象的话,那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即将消失的老物件已经让不少的年轻人感觉那是该淘汰的东西。他们除了在夜晚听见电视声和电脑声以外,那“哒哒哒”声已经渐行渐远。

  “小时候的夜晚,从睡梦中醒来,昏黄的灯光下,勤劳的母亲总坐在缝纫机前踩动踏板,一阵阵“哒哒哒”的声音听起来总是那么忙碌而欢快,在夜里传得很远很远……”小吴对缝纫机的声音总是很敏感,因为那声音里有母亲曾经缝制衣服的背影。

  “那时候刚从农村搬进城里,缝纫机成为最值钱的家当,也一起搬进了新家。”市民郑女士仿佛又听到了缝纫机的声音,回到了那一段在武隆第一服装厂工作的难忘岁月。

  没有土地耕作,又没有工作,在这一转折点上,缝纫机派上了大用场。“打一条裤子八毛,一件中山装两元,为了多挣几毛钱,总会挑中山装来打。”郑女士的儿子,回忆起小时候妈妈那不停忙碌的身影,总有说不出的酸处。

  缜密的针脚里蕴藏着贤妻良母的柔情密意,也缝进了相夫教子的良苦用心。缝纫机用久了也不复往昔的轻盈,提早步入了“中老年”行列。而“中年”的缝纫机工作时不仅噪声大,还经常跑线,扎编织袋时“哒哒哒……”的声音犹如机关枪扫射般。“虽然大家都觉得这是噪音,但我却认为它是最美妙的音乐,夜晚总是伴着这样的“哒哒声”进入梦乡,而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郑女士的儿子说道。

  “母亲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补丁总是剪成不同形状的动物图案,然后用针线缝成不同的花边,那时周围的小伙伴都特羡慕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市民唐小燕说,那时穿衣服都是买块布自己缝制。而最令母亲骄傲的就是自己花了125元钱从城里买回的那台“蝴蝶牌”缝纫机。

  唐小燕说,母亲是自学的裁缝,每次只要邻居有要求,不管多忙,母亲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儿,精心替他们量体裁制,然后趁夜色替他们赶做成衣服,而缝纫机的“哒哒声”也夜夜伴她入梦。“这是我儿时最动听、最温馨的声音,犹如母亲在床边唱歌哄我睡觉般。”唐小燕微笑着说。

  是的,缝纫机的声音,虽然单调,但总是欢快、流畅的。它像生活的鼓点,催着一代人长大;它像动人的音乐,唱出母亲对家、对孩子的挚爱亲情。

  时代在变化,相对于物资丰富的今天,那些曾经的记忆已渐行渐远,但那些老物件陪伴几代人历经沧桑,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人们心里永远是最美的回忆。如今走在武隆的大街小巷,虽然还能找到一两家缝纫店,可是已经远远不如上世纪那样红火,“哒哒哒……”的缝纫声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那份温馨的记忆令很多人永远不会忘。

Pre:缝纫机行业发展需注意四大问题
Next:一个老手艺人的时代与情怀:维修缝纫机43年 拆过上百台缝纫机

Copyright © 1996-2016 深圳市星驰缝纫设备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15163号-1  Powered by:亚克金喜